微波遥感是利用电磁波的微波段特性进行遥感的一种技术科学领域。与可见光、红外谱段不同,微波遥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及具有一定的穿透地表的能力,并通过对极化、相位、干涉等技术获得更多更精确的信息。因此,微波遥感已成为空间观测目标并判断其特性和形状的重要手段,这不仅表现在对地观测中,而且还延伸到对宇宙空间及行星的探测。目前,频段已扩展到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其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和应用这一技术。
“国家863计划微波遥感技术实验室” 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微波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目前也是“国家863计划微波遥感技术开放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展微波遥感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从70年代开始,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攻关、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计划、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国家技术攻关
、科学实验和型号任务的微波遥感技术研究和微波遥感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在微波遥感技术领域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获得多项全国首创的研究成果,先后研制了我国第一个陆基雷达散射计、第一个机载雷达散射计、第一个机载雷达高度计、第一个包括雷达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和多波段微波辐射计的星载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系统、第一个短毫米波微波辐射计,在三维成像雷达高度计、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以及极化辐射计等微波遥感技术的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经过30多年的发展,空间微波遥感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微波遥感技术研究和微波遥感器系统研制的一个主要研究基地,并在国际微波遥感界具有一定影响。实验室在微波遥感探测机理研究和微波遥感器研制方面的研究成果代表我国在该学科方向上的最高水平,是我国目前微波遥感技术领域学科方向齐全、研究水平高、研究队伍强、承担国家研究任务最多的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现有各种实验场地、计算机房约800平米,其中包括微波遥感定标及平台仿真等特殊实验室。实验室拥有许多先进的测量仪器、设备。实验室完成的工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成果特等、一等、二等,部、院特等、一等、二等及一系列科技攻关奖等各种奖励共几十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与美、意、韩、俄、法、德等国家有广泛的技术合作和交流。姜景山院士是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