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公告栏
公告栏
学术活动
现在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学术活动
微波遥感信息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讨论(节选)
2005-12-15 | 【     】【打印】【关闭

微波遥感是电磁波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在遥感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可见光、红外遥感技术共同成为社会、经济及科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航天科技领域。从信息获取方式及机理分析,微波遥感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型仪器: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微波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其信息形式是成像和非成像,这是就其发展初期而言。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和应用,根据不同的应用及载体形式,已派生出数十种不同功能的遥感器。而且,其信息载体已远非原来的以幅度信息为主的数据,已发展出全电磁波参量作为信息载体的丰富的形式,因而大大扩大了其应用领域和功能。从信息提取、识别、解译角度看,由于研究出了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信息处理方式及理论建模,对信息的认知已不是直观的“看图识字”形式,而是能够发掘出更深层的信息含量,并对原始信息进行本质性的改善。由于技术水平的时代限止,在很长时间遥感频率的选择不能因应用及理论根据来进行最佳选择,多数在较长厘米波段上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频率的选择已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微波遥感整体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进入21世纪,微波遥感发展也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整个遥感技术的发展中,微波遥感占有越来越多的份额。其发展倾向主要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不断发展新的遥感机理、发展新的更强功能的遥感器;二是全电磁波参量信息提取;三是发展更先进的信息处理方法;四是目标特性及电磁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研究;五是开辟更高频技术。

微波遥感是一门技术科学,有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内涵及应用。从信息获取方式看有辐射计、散射计、高度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主要技术,他们各有各的理论、技术、应用领域及适用能力。我国目前由于对微波遥感的认识局限,加上用户的不同需求和可能得到资助的影响,对微波遥感的理解有一定偏差,这不利于这门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满足广泛的应用。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把微波遥感与合成孔径雷达等同起来以点盖面,过分强调高分辨率,不能正确使用非成像信息,应用领域过分局限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我国微波遥感发展将与国际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也不能满足我国广大用户的需求。改变这种状况是一项艰难的任务,需要广大业内人士努力,各层次的专家和决策的领导努力。

目前国际上发展的几方面前沿技术包括:合成孔径技术,包括条带式、聚束式、干涉式、逆合成式及圆迹式等;散射测量,包括扇型波束、笔形波束、全极化散射计及可视化技术;高度测量包括超高精度、三维成像、动目标探测及可视化技术;辐射计包括全极化辐射计、合成孔径应用及亚毫米技术等。这些前沿技术都可以编队飞行,形成分布式平台,形成新的强功能的虚拟传感器网。微波遥感将以空基分布式多体微系统为平台,其功能更为强大,将成为全新的空基观测体系。

中国微波遥感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已三十余年。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事件是1975年由钱学森院士召开的全国遥感规划通县会议。此次会议以王大珩院士为顾问,相关单位专家参加,拟定了我国遥感发展规划,其中微波遥感发展规划成了以后发展我国微波遥感的指导性文件。从那以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概念研究阶段;第二阶段微波遥感正式成为国家科技攻关重要项目;第三阶段进入了航天遥感阶段,这一阶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在神舟四号飞船上,首次飞行了我国的多模态微波遥感器,他的成功实现了我国航天微波遥感零的突破;第四阶段,我国微波遥感已成为多个型号卫星的主要载荷。

定标与校准工作是微波遥感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已逐步建立相应的定标校准方法及真实性检验方法,研发了所需的设备,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开始建立野外定标场。未来我们将更加重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

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我国已基本掌握了信息获取的基本技术,航天微波遥感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展一些前沿领域的预先研究,广泛进行了应用研究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深入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微波遥感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是主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仍需深入考虑一些问题,以便我国微波遥感得到全面发展。

1.全面认识和配套发展技术、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微波遥感是一个包括信息获取、星上处理、传输、地面处理及应用处理的全过程。从学科层面,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研究等方面。从基础技术体系上考虑,包括微波辐射计、微波散射计、微波高度计、微波雷达(含合成孔径雷达)。它们各自成为独立的遥感体系,应用机理及应用领域各不相同。
但由于某种原因,我国在有些问题上把合成孔径雷达看成微波遥感的全部,这不利于微波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发展。

2.关于成像和非成像信息的应用问题

从遥感器的工作机理来说,可分为成像的和非成像的遥感器。当然,经可视化处理,所有的遥感器的信息都可以图像形式表现。从至今已发射的星载遥感器而言,非成像型遥感器是多数的,因此,要十分重视非成像模式的工作。从应用角度看,成像和非成像信息各有不同的应用。而微波遥感从某种意义来说,是统计性信息,主要靠深层次信息的分析来进行目标特性研究,因此不应只停留在“看图识字”水平上。

3.关于空间分辨率问题

在很多应用中获取高分辨率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设法提高空间分辨率是微波遥感的重要研究课题。但众多应用中很多应用并非都需要高的分辨率,而有些应用中高的分辨率反而是无益的。因此,应因具体应用而科学地确定其分辨率。

4.关于更多地提取遥感数据中深层次的信息问题。

由于遥感机理及数据的特殊,在直观的信息中,有时难以认识遥感对象的主要内容。目前在遥感应用中,信息浪费现象不少见,因此要十分重视数据处理方法及相关建模、仿真等研究工作。美国Seasat-A卫星发射至今已有26年,但很多研究中仍在处理其数据,并开发出了很多重要的处理方法和遥感机理研究。我国多模态微波遥感数据也越处理越取得更好的结果,“向处理要更好更多的信息”已成为遥感中重要的问题。

5.关于增强微波遥感科学基础及技术基础设施问题。

在发展微波遥感中,我们时常碰到一些科学基础问题,而在应用研究中又不断地提出科学问题,如此相互促进其共同发展,这已成为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发展模式,应视为遥感科技哲学的一个内容。我国微波遥感乃至整个空间应用的科学基础仍很薄弱,技术基础设施及重要元器件大量依赖国外,这是一个危险的处境。因此,应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6.重视海洋、陆地及空间定标及校准场建设,加强真实性检验工作。

我国已有初具规模的光学校正场,正在建SAR卫星地面定标场,但这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且布局也不够合理,特别是至今没有海上定标场。因此,建立集中的、为应用服务的定标场及辐射、散射测量实验室已是十分迫切的。

除上述几点,我们还应重视电磁波综合探测及信息的融合问题研究,建立实用的航天遥感系统。特别要重视加强国际合作,我国微波遥感要进入到国际大家庭中。


结束语

航天微波遥感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理论、工程技术及广泛应用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手段。该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科技领域的发展,其频率已拓展到亚毫米波段,其信息载体包括了整个电磁波的所有基本参量,其航天运行模式中分布式空间系统,特别是编队飞行技术将成为重要的体制。空间微波观测在未来的地球观测和深空探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科院空间研究中心 姜景山)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