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科学传播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触摸空间科学 点亮创新梦想——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开展第十届公众科学日活动
2014-05-19 | 【     】【打印】【关闭

  5月17日,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第十届公众科学开放日成功举办。在本次开放日中,空间中心的子午工程科学运行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结合其研究领域推出了独具特色的讲解和互动活动。丰富多彩的空间科学知识介绍、科研成果演示及高端仪器设备开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中心副主任龚建村代表中心对参观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历史传承、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他特别介绍了空间中心在以东方红一号为起始的应用卫星、载人航天、双星计划、探月工程、子午工程,以及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一系列国家空间科技里程碑事业做出的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最后,他结合自身的成长与科研经历,号召在座青少年努力学习,为今后投身空间科学事业打下良好基础。

  长期从事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研究工作的于强研究员为大家带来了《来自太空的宝石》科普讲座。神秘的天外来客——陨石,在人类与宇宙之间架起了一座探索的桥梁,于强研究员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各种各样的陨石,并对陨石的分类和来源作了深入的介绍,让听众对陨石形成直观概念的同时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他还与听众分享其寻找和收集陨石的各种经历,鼓励大家勇于探索,在科学实践中增长见识。

  在报告安排的互动交流时间中,观众们热情高涨,踊跃提问。如“太空上能种植地球上的植物吗?”“陨石中含有贵金属吗?”……面对观众们的问题,于强研究员一一作出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报告持续一个小时,在来宾们的热烈掌声中愉快结束。

  中心一层展厅的赵九章铜像、“东方红一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引起了来宾们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和缅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宾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与东方红一号专题展,回顾、重温了 “581”任务从酝酿到启动,卫星研制工作从暂时“推后一点”到全面展开,直至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艰辛历程。当看到已经解密的“581”组会议纪要、中科院召开的关于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议纪要及简报、“581”组科技档案、东方红一号获奖奖状,东方红一号备份星“实践一号”工作笔记、技术报告等珍贵文献和档案实物,来宾们纷纷赞叹老一辈科学家们默默奉献,为国家做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来宾们还参观了中心展厅,无不对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蓬勃发展所做出的辛苦卓绝的努力表达了敬意,为我国空间科学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而倍感自豪。

  来自北师大附中、顺义杨镇中学等学校的同学们以及社会各界的群众200多人参加了本次开放日。

  自2004年起,空间中心已经连续十年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公众科学开放日已经成为空间中心科普工作的品牌活动,为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社会公众对空间科学的兴趣、了解科研机构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供稿:综合办)

观众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东方红一号专题展

龚建村副主任代表中心致欢迎辞

于强研究员作《来自太空的宝石》科普报告

听众反响热烈

参观子午工程科学运行中心

参观微波遥感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参观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