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科普文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
空间科学基础知识
前沿扫描
各国空间政策
专家文章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前沿扫描
新研究显示星系死因:逐渐“窒息”而死
2015-05-21 | 【     】【打印】【关闭

  来源:新华网

  英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回答了一个长期困惑天文学界的难题——星系如何死亡?结论是逐渐“窒息”而死。

  宇宙星系中,差不多一半是活的星系,能形成恒星;另一半则是已死亡的星系,无法形成恒星。像银河系这样活的星系存在非常多的冷气体(主要成分是氢),它是形成恒星所必需的原材料。

  天文学界此前提出了两个假说来解释星系的死亡方式:一种情况是在某种内力或外力作用下,冷气体突然间被从星系中“抽出”,导致星系瞬间死亡;另一种情况则是冷气体的供应停止了,没有新的气体补充,星系在“缓慢窒息”中逐步走向衰亡。

  为解答这个问题,剑桥大学和爱丁堡皇家天文台的研究人员合作,通过已知数据,对超过2.6万个位于银河系附近且平均体积相当的星系进行了金属含量分析。

  据介绍,星系中的金属物质是观察恒星形成历史的重要标记物——星系中形成的恒星越多,所含的金属物质就越多。如果星系是“缓慢窒息”而死,其中的金属物质含量仍会不断上升,直到一段时间后才会停止,也就是说恒星形成过程会一直持续到星系中所剩冷气体完全耗尽为止。

  研究人员对比了活星系和死亡星系的金属含量差别以及其中的恒星年龄差异。他们发现,星系死亡的原因更符合第二种假说,即“缓慢窒息”而死,这也是天文学界首次找到确切证据显示星系如何死亡。

  研究人员下一步计划找出导致星系死亡的“元凶”——是什么原因导致冷气体供应停止。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