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科普文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
空间科学基础知识
前沿扫描
各国空间政策
专家文章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前沿扫描
美科学家精确测量系外“超级地球”质量
2015-06-29 | 【     】【打印】【关闭

  来源:国家航天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开普勒任务(Kepler)发现了一颗火星大小的系外行星,质量大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开普勒-138b”。

  “开普勒-138b”的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它是第一颗太阳系外被发现质量和体积小于地球的行星,NASA对“开普勒-138b”进行了深入观测,确定了这颗系外行星的质量,并计算出了它的密度和推测可能的表面情况。

  由于“开普勒-138b”块头较小,天文学家们想要利用传统行星质量观测技术测其质量变得及其困难,因此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开普勒-138b”的质量。

  传统的方法是利用系外行星对恒星产生的微小摆动来推算质量,一旦系外行星的质量太小,那么对恒星构成的摆动影响也就越不明显,如果轨道上还有其他行星存在,那么观测上就更加困难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系外行星专家丹尼尔·胡特带领一组天文学家通过“开普勒-138b”恒星盘面对三颗系外行星进行观测,观测结果显示每颗行星的公转周期会出现周期性减慢,并在凌日时间出现微小变化。

  每次行星凌日都会遮挡一部分的恒星光,科学家能够因此测量出行星的大小,该方法也是开普勒望远镜发现数千颗系外行星的基本方法。

  一旦得知系外行星的质量和体积,科学家们就能够计算出其密度,并推测行星表面的物质构成,以确定该行星是否由岩石、水或者气体构成。“开普勒-138b”的密度显示,它与地球或者火星较为接近,初步判断这是一颗火星大小的系外行星。但是否是岩质行星,仍然需要进一步观测。

  “开普勒-138b”系统距离地球大约200光年,位于天琴座方向上,该系统内拥有三颗行星,其他两颗被命名为“开普勒-138c”和“开普勒-138d”。其中“开普勒-138c”可能也是岩质行星,“开普勒-138d”的密度还会更小一些。这三颗系外行星的轨道都过于接近恒星,因此无法支持液态水的存在。

  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科学家认为,本次研究中发现的大小与地球类似的系外行星中并非所有都是岩质的,有些密度更低,这有助于我们确定地球是否是常见的行星或者是罕见的行星类型。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