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科普文章
微信公众订阅号
空间科学基础知识
前沿扫描
各国空间政策
专家文章
现在位置: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 前沿扫描
宇宙早期或有短暂的“二次膨胀”
2016-01-22 | 【     】【打印】【关闭

来源:科技日报

 

  新研究认为,宇宙早期可能还发生过一次较短的二次膨胀,这种假设能解释现在宇宙中存在的暗物质数量过多问题。

  目前流行的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早期扩张呈指数形式,称为“膨胀”,整个时空从一个极热而致密的点向外膨胀,成为一个均匀的、仍在不停扩张的大宇宙。但美国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BNL)等机构一些科学家认为,宇宙早期可能还有一个较为短暂的二次膨胀时期,这种假设或许能解释宇宙中现有暗物质数量过多的问题。

  暗物质不以任何明显方式与普通物质相互作用,科学家通过万有引力效应估计,暗物质占宇宙全部质量的1/4,而普通物质只占5%。暗物质才是宇宙的主要内容。一些理论能简洁地解释暗物质,但却不被广泛接受,因为它们预测的暗物质数量比有实验支持的更多。为了让理论符合实验,研究人员给广泛接受的时空起源事件增加了“二次膨胀”这一步。

  按标准宇宙学说,宇宙膨胀始于时间开始后的10-35秒,这种空间的整体暴涨只持续不到1秒,随后是一个持续至今的冷却期。在几秒到几分钟大致冷却得差不多时,较轻元素开始形成。论文作者之一、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高能理论小组负责人霍曼·戴伍迪亚索说,在这些重要事件之间,可能还有一次膨胀,它不像第一次爆炸那么剧烈,却可以“稀释”暗物质,使宇宙中的暗物质密度最终成为今天这样。

  研究人员在线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论文称,开始时,在一个较小空间里温度飙升超过10亿摄氏度,暗物质粒子彼此接触而湮灭,把能量传给标准物质粒子(如电子、夸克)。随着宇宙继续膨胀变冷,暗物质粒子碰撞大大减少,湮灭速度跟不上膨胀速度。在这个点上,大量暗物质开始出炉。暗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很弱,自我湮灭在早期温度下降后就变得效率低下,使其数量固定下来。暗物质间相互作用越弱,最后留下的暗物质数量就越多。

  戴伍迪亚索说,这种理论提出了一种简单模型,能平衡早期宇宙膨胀的短缺,解释宇宙中现有暗物质的数量过多问题。当然这不同于标准宇宙学,但宇宙可能不受我们认为的标准控制。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