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及项目科学家

  SMILE 欧方首席科学家:Graziella Branduardi-Raymont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空间与气候物理系的空间天文学教授。中欧联合卫星项目——SMILE的欧方首席科学家。获伦敦大学学院(UCL)-Mullard空间科学实验室(MSSL)X射线天文学博士学位。在多波长天体物理学方面历时40余年的研究(对天体物理学的天基和地基数据的分析、解释和建模)。几个主要X射线空间天文学任务的科学小组成员(哥白尼计划,Ariel V卫星计划,爱因斯坦天文台,欧洲X射线天文卫星(EXOSAT),伦琴卫星(RSAT),XMM-牛顿卫星)欧空局(ESA)XMM-牛顿卫星反射光栅光谱计(RGS)的合作研究员(自1990年起);欧空局中小型任务AXIOM(磁层高级X射线成像)的首席研究员,任务目标是绘制太阳风扰动时地球磁层的全球响应;SMILE卫星工程的欧方首席科学家。ESA未来大型X射线观测任务Athena的X-IFU仪器的科学咨询团队成员,Athena太阳系和系外行星工作组专题小组合作主席。欧空局Deep Space Gateway空间站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专题小组成员;高分辨率X射线光谱学研讨会的召集人,科学提案和出版物的评委,多次受邀在国内外会议上作报告。290余篇文章(其中,173篇被收录引用),63份杂集(包括科学报告、提案、技术文件、讲稿和相关材料)。研究兴趣为星系和外星系研究:X射线双星、活动星系核(AGN)、星系团、X射线背景、恒星和太阳系天体;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行星X射线发射和AGN气体环境的高分辨率X射线光谱。

  联系方式:g.branduardi-raymont@ucl.ac.uk

  SMILE 中方首席科学家:王 赤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主任,兼任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1至今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百人计划”入选者。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赵九章优秀中青年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5年欧空局对Cluster卫星贡献奖和2005年纪念成中杰奖,2006年获得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国科协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同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成为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子午工程的总师,为建设国际先进的地基空间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目前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工程副总指挥,预先研究项目负责人; 嫦娥5号和火星探测有效载荷负责人。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美国宇航局(NASA)客座课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和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重点项目和科技部973项目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SMILE首席科学家,科学应用系统总师总指挥。

  主要研究领域是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在太阳风大尺度结构和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等国际科技前沿领域,做出一系列有原创性和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了新的外日球层多元太阳风模型,提出了确定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减速的新方法,给出了星际介质中性原子密度,为美国新一代日球边界层探测器IBEX任务仿真提供了关键参数。揭示了外日球空间太阳风的物理特征,研究成果“太阳风在外日球空间的减速”成为不争事实,被美国空间物理战略规划委员会列为外日球空间六大研究成果之一。 揭示了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从太阳到外日球空间的传播规律,理论预言了日球层顶对太阳风扰动的响应过程及不稳定性的新现象,并被观测数据证实, 被列为美国行星际探索计划的重大研究成果,被收集在美国宇航局为纪念旅行者飞船发射运行25周年的光盘上。 合作建立了三维全球磁层磁流体力学模式,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拥有能自洽描述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耦合系统数值能力的国家之一,发现了地球磁层对行星际扰动的负反应的新现象,揭示了其物理本质,在地球磁层中小尺度物理现象的数值模拟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发表在《自然》、《美国地球物理学报》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的论文160余篇,引用2000余次。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宇航局收录在他们为纪念旅行者飞船而制作的CD光盘上,作为旅行者飞船二十五年来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联系方式:cw@spaceweather.ac.cn

  SMILE 项目科学家:C. Philippe Escoubet

  Cluster和SMILE卫星的项目科学家。获图卢兹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时日地关系,特别是太阳风等离子体进入磁层。专业从事等离子体、电场和磁场仪器的数据分析。各太空任务的合作研究者:Cluster (CIS和ASPOC仪器), SMART-1 (SPEDE仪器), 双星 (ASPOC和HIA仪器), THEMIS, Bepi-Colombo (PICAM仪器) 和 MMS (ASPOC仪器).在《自然》、《物理评论快报》、《天体物理杂志》、《地球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谷歌H指数为35。在其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如ESA Cluster II发射奖、科普奖、NASA Cluster科学团队奖、ESA-CNSA双星发射奖、ESA Cluster升空5年奖、IAA Cluster和双星团队成就奖、ESA团队奖、ESA Cluster 15周年纪念奖、皇家天文学会团体成就奖。

  联系方式:philippe.escoubet@esa.int

  SMILE工程总设计师:叶培建

  叶培建,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士科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航天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常务委员会委员;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成功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系列各型号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2017年1月,国际小行星中心(IAG)将编号为“456677”命名为“叶培建星”。2019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叶培建“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联系方式:evan3210@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