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所培训记事 2008年10月10日上午,我第二次来到了位于空间中心六楼的会议室。这次是来参加空间中心的入所培训,而上一次则是在整整4年前,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坐在当年的同一个位置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当天上午,主要的学习任务是关于中心的组成、职责、管理以及晋级程序、保密制度等我们这些新来者都很关心的基本内容,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在观看了一段关于载人航天工程的感人的纪录片后,带着“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又一次离开了这里。 中午十二点四十分,我和同宿舍的徐曦煜一起赶去东门集合。上午刚刚知道,我们的目的地是怀柔。来到东门的时候,已经有不少人等在那里了。足有三、四十位,都是新入所的,互相大多素不相识。谁又能想到,仅仅二十四小时之后,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训练,这些素不相识甚至有些矜持的陌生人之间就会建立起交流与信赖的牢固钮袢。 一路车行顺利,我们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是以盛产甘栗而著称的怀柔雁栖湖,秋高气爽、群山环抱,是个远离尘嚣的所在。下车以后,我们沿着山间小道列队向住处进发,边走边趁机和周围的人搭讪。就这样,我又认识了一个叫吴小成的伙计。住的地方安排在培训基地的招待所,我和这个小队的队长李大林分到了一个房间。 在屋内稍事休息,我们集中到一个大屋子里,由教练张勇和我们做口头交流。就像在战争前的任务简报,基本内容包括了任务说明、形式分析以及士气鼓舞的内容。当时我坐在左边的一条长椅上,挨着右边的吴小成,顺便又认识了左边的郭建鹏。我们一起做了反应速度的测试。接着,我们三个小队又受命为自己的队伍设计队名、队旗、队歌以及口号。 我心目中的理想队名是“毒蛇”,这个名字既琅琅上口又威风八面。但是我们小队有十四个人,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但只能选择一个,而且时间紧迫无法多做推敲。所以这个训练环节就是要求队里的每个人既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又能通融别人的意见,而在时间的压力下还要对所有的意见迅速作出最后的决断。就这样,在一片七嘴八舌的鼓噪声中,我们小队总算扯起了那面日后将在空间中心赫赫有名的“老A”大旗。 接下来的环节,我们到户外的一个台地上来完成领导能力的培训。这个训练环节,就是把小组的十四个人分成七个小组,共同使五副七巧板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完规定的图案。每个小组第一至六组分布在一个圆周上,第七组在则被安排在圆心。 但训练开始后,实际的情况却是一团糟。由于每个小组都领到了不同的任务书,为了在短短的时间内拿到更多的分数,大家开始各自为政。由于七个组只有五付七巧板,而且每组还必须用不同颜色的板块来拼每一张图,拼完一张图加一次分,然后再用手中的图去和其它小组交换新的图,直到把所有七张图拼完。但是,为了真正完成这个团队任务,还有一个惊人的秘密。而这个秘密,被巧妙地隐藏在位于队形中心的第七小组任务书中。 “老A”的第七小组由高红和我组成。当我们拿到这份用故意用晦涩的语言编写任务书时,才意识到我们小组的首要任务竟然是接管团队的指挥权。或者说:哗变!只有这样,我们小组才能带领团队去完成那个隐藏的最大任务:每个小组用同色的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但是,根据训练的设计,我们与其它小组的任务书完全不同,甚至刚好相反:其他小组必须取得多个颜色的拼图来完成自己的任务书,而我们却要指挥他们用单一颜色来完成一个正方形。但是,其他小组的任务书中并没有提到这个分值最高的任务,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组的授权。一时间,我们小组就像是个丢了虎符的将军,没有人搭理。而且,我们自己也得去找不同颜色的七巧板去拼分配给我们的一张图,一时间变得左右为难。 没奈何,我们只好鼓起了如簧巧舌,挨个小组推销我们的任务书,而采取的方式是最古老和有效的“利诱”:只要按我说的做,就有丰厚的回报(其实,我们第七组也有高额的提成和红利,这个当然不能说啦)。渐渐地,所有的小组都已经被说服,但是还需要各个小组同时交出手中的资源统一行动。这时,还是队长李大林站了出来,指挥大家暂时放下手头的拼图,统一行动,很快完成了这个任务。以后的事情就很顺利了,尽管第七组的任务书写得遮遮掩掩,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向其他小组一样必须拼完七张图,只要把发给我们的那张图拼好就行了。这样,凭借着处于圆心的优越位置,我们组为其他小组之间交换急需七巧板部件而牵线搭桥,行使了指挥的职责。最后,我们的小队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到了所有的分数(对我们第七小组而言,我们不但因为完成隐藏任务而得到了120分的高额红利,还从其他每个小组取得了10%的提成),收获颇丰。 在这个训练中,要学习和体会的是团队领导、沟通与面对乱局的经验。本次训练,故意安排了队长以外的队员来担当关键的第七小组,就是要给所有的队员留下这样的教训: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不仅仅是队长,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培养领导能力,以便在必要的时侯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责任,以减少贻误战机的机会。 等我们完成这个培训回到屋里时,教练对这次的训练做了总结。以前总在军事书上读到,每次战斗行动以后,飞行员都要在一起交流战斗的经验。而这次,对这一环节有了亲身的体验。慢慢的我们就会体会到,随着经验的交流,团队也会快速地成长起来。 在去吃晚饭前,教练公布了我们的性格倾向测试的答案。根据我们对题目的回答情况,有的人适合做领导、有些人适合做参谋人员、有的人有外交才能、有的人有执行能力,还有的人能够使团队的人际关系起到润滑作用。我自己在以上各个方面的得分都很接近,平均分为9分,最高分也仅为11分,也就是“实干家”这一条更为符合。 在享用了丰盛的晚餐之后,天已经黑了,我们去室内开始了第二项训练。而这项训练,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气度”二字。 在任务中每个队都被一分为二,这样三个队分为六个小队,每个小队都是竞争的关系,或者说即便是原来的队友也因为这次分裂而变成了对手。其次,在开始训练比赛之前,教练故意隐瞒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其实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来进行第二和第三轮比赛。最后,尽管六个队中只有一个最后的胜利者,参赛的顺序却使最早参加的几个队几乎没有胜算。 而我们就是第二个出场的小队。在参赛前,我们小队在一起做了周密的策划,这一步很正确。但是,当进场的时候才发现中了教练的圈套。他所谓的数字实际上是由谜语组成的。在一分钟内依次分辨出代表1到30的图形,而我们刚找到数字2的时候就被那张兔子耳朵代表的纸牌卡住了,一分钟很快过去,我们怏怏地退了场。出来后,我们找到一个不被其他队听到的地方,开始交流看到的一些纸牌。但是,一些谍报工作做得好的小队还是陆续从前面铩羽而归的人们那里打探到了一些只言片语的情报,所以依次参赛的各队成绩都在不断提高。但六个队比下来,成绩还是少得可怜。 本以为比赛到此为止,而接下来的消息却让我们很意外:我们还要进行下一轮的比赛。由于措手不及,仍然是前面的小队反应的时间最少。而后面的小队开始在一起努力回忆纸牌的内容,同时也刻意防备其他小队的间谍。而这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男队员(很遗憾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来到我们小队,告诉我们代表数字7的字谜是“立邦”,同时要求交换情报。他的气度是我在这个训练项目中发现的最大亮点。自古战争中,谍报活动都有着无可估量的价值。但我们却只想到自己的队如何取胜,因而有意无意地堵塞了与其他队交流的渠道。而要在这个训练中取得好成绩,就得有那种开放交流的意识。 经过3轮比赛,结果没有什么悬念,果然是越后出场的小队得分越高。而这种不公平的比赛给我的教训可能就是“气度”二字了。 在教练对这次训练做以讲解后,就开始了人力处安排的内容了。大家在娱乐中彼此熟悉,增进感情。几项活动,最主要的是唱歌。虽然自己不会唱歌,但并不妨碍我在现场感受那种愉快的气氛。那天晚上,大家唱了一曲又一曲。有勇气唱歌的,会有抽奖的机会;唱的好的,女生们会送他塑料“鲜花”。徐曦煜把抽到的奖品送给了送花的女队友,显得特别绅士;有人唱歌尽兴以后,放弃了抽奖的机会,也表现得非常有胸襟。直到夜里十点半,在于处长的提议下,大家以一曲《友谊地久天长》的合唱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安排。 踏着夜色,我们沿着曲曲弯弯的小道排队向住处行进着。早先在食堂前排队等待开饭的那群流浪猫早已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晚风吹拂着柳梢,带来了深秋的凉意,耳边不时传来伙伴们的窃窃私语声。远处建筑物的灯光若隐若现,而雁栖湖上映衬着明亮的月影,正是苏东坡在《寒食诗》中所说的“两月秋萧瑟”了。 当晚,我和同屋的李大林边看电视边侃山,谈话的内容大致包括小猫、小狗、小兔子,还有鹦鹉、八哥等动物学方面最前沿、最深奥的重大理论,一直聊到后半夜。 第二天早上7点钟我们就起床到外边集合了。先是早操的热身,做得不好的要受罚去俯卧撑。然后就去吃早饭,排队领自助餐。开始的时候人很多,慢慢就少了。那里的疙瘩汤很好喝,我去盛了好几碗。由于我们规定八点四十才集合,所以吃完饭又开始找人聊天,认识了一位名叫张艺腾的沈阳人。他住沈河区,我住和平区,相距不远。 集合后,我们“老A”小队被带去执行“信任背摔”项目:每个人被绑上双手背朝下从1.5米的墙上直挺挺地往下摔,而其他成员在下面伸直手臂接着。 训练开始,即将上场的队员会被其他人先围起来,大家把手搭在他的肩上,高喊他的名字为他打气。然后从梯子上到台上,由教练捆起手臂后带到墙边上。这时要大声提醒大家:“准备好了吗?”,再自己数“一、二、三”,然后往下摔。 人多力量大,摔下来能被人接着,本无悬念。但当我爬到台子上的时候,仍然不由得紧张。从没有用这样的姿势摔倒过,如何能在摔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挺直呢?要是脚不由自主的分开了又会怎样呢?但在短短的几秒钟内也容不得多想了。在我摔下来的过程中,总算发现自己能够在这个第一次尝试的动作中控制住自己的身体。不足之处是,当最后落下时,头部重重地砸在了谁的身上,耳边清晰地传来了好像是什么东西碎裂的声音。 当所有人都摔过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听教练做了一番讲评之后,我们被要求依次发言谈一谈感想。而在我看来,这却是本项训练的最大难点了:即便没什么想说的,也要迅速想出一席话,再用洪亮的声音去做一个简短的即席演讲。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当着这么多(十来个)人讲话的经历还是不多的,实在是一个有意义的训练。 接下来,我们去另一个场地,那里还有两个小队还在器材上,没有训练完。所以我们还要等一会儿,也因此对这个训练先有了一个观摩的机会。 那是一个8米高左右的铁架子,训练的是高空项目。右边那一组的内容是在空中的一块跳板上走动,中间还要跳过一段1米来宽的断桥。而右边那一组则需要站在一根摇摇晃晃的铁柱子顶端,凌空跳起,抓住1米开外的一个横杆。 当前面的几组完成训练,把这块场地空出来以后,教练让我们队自己选择是选择左边的项目还是右边的项目,并让我们自己先考虑一下。在我看来,左边的项目更加让人心惊胆战:缺少支撑而爬到那种晃晃当当的圆柱顶上本身是个问题,而且教练又特意让人把那根需要抓跃的横杆往远处挪了不少。所以,这个项目给我的恐惧感更大,当教练要我们举手表决的时候我就站在了这一边。尽管选这个项目的不多,教练还是要我们做这项练习。 实际上,做这个训练,最开始的队员承受的压力最大。而等后边的队员经过了充分的观摩,就会积累经验从而克服恐惧,顺利地过关。我是第四个出场的,先是系上安全带,然后大家围上来把手按在我的肩上说一番豪言壮语,然后我就从背对太阳的一侧沿着扶手自信满满地往上爬。不过到了最顶上,如何让自己在那个小圆盘上站立起来就成了大问题,我甚至想到了要去抓背上的保险绳。不过不知怎么的,我似乎找到了重心,突然就上到了台子上。教练在下面喊话,说只要手扶膝盖就站起来了。说得很轻松,但我想还是得小心从事,用一手扶膝盖另一手保持平衡,就这样终于站了起来。但这时,我发现那根横杆就在不远的地方,轻轻一跳就能够到。这时下面问我准备好没有,我说准备好了,然后就轻松跳了过去抓住横杆,既得意又有点失望。我在横杆上荡了一会儿,然后听到下面指令我放开横杆。于是教练用保险绳把我放了下来,中间还故意来了一段自由落体,快到地面才重新拉住。就这样其他人也陆陆续续地完成了这个项目,包括那几个最瘦弱的小姑娘。 在大家的项目还在进行中的时候,李大林问我这个项目有没有意思,我苦着脸告诉他那根横杆抓起来太容易了。于是,他们剩下的几个人就要求去做另一个项目,也就是那个高空跳板。于是,我们其他人成了看客,原来这个跳板的位置更高,跳得更远。 不管怎样,通过这个项目,训练了我们克服恐惧的决心并且增加了对于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惊险动作的信心。而且这个项目也启示了:通过不断观摩他人的表现与得失,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不论是谁都能完成看起来非常困难的任务。 这时已是中午时分,我们被带到一面浅蓝色的墙边。那道墙有4米高,连个攀手也没有,只见到下面有个薄薄的垫子。这时不止我们队,所有3个队的四十多个人都来了。这时一位教练来向我们宣布规则,并教我们搭人梯的方法。他声称这面墙叫“海难墙”,要求我们所有的人都要用人梯的方法爬过去。这使我想起以前玩CS的时候,有的地图允许特种兵们搭人墙爬上房顶。看来现在我们就是要学习这门技术了。不过,我们还想知道等所有的人都上去了,最后那个人怎么办?而教练却故意不告诉我们。 我们的开始非常顺利,两个比较强壮的男队员先在下面搭起了人墙,然后那个又高又瘦的队员踩着他们的肩膀,一下子就双手攀到了墙头,然后引体向上轻松上了墙,真是利索,多亏他了!有他接着,第二个人再上就容易了。等上去3、4个强壮的男队员以后,就开始把女队员们一个一个地送上去了。毕竟这叫做“海难墙”,到了这个时候,过去看过的那部老电影《泰坦尼克》多少对我们的潜意识发挥了作用。 而下面的人梯也在不断地换人。而当我到了人梯前的时候,可能上面的人也开始支持不住了,开始喊“让一个男的上来”,于是我就当仁不让地往上爬了。先踩住第一个人的腿,再去踩第二个人的肩,然后上面伸出的手抓住了我的手一提,顺势我又抓住了第二个人的手。就这样,两双有力的大手一下子就把我提了上去。 此后,我一直和留在上面的人轮流把下面的人拉下来。后来只剩下两个人没有上来了,这时仅有一个人搭人梯,好容易把另一个人送上来。为了把最后一个人拉上来,我要求旁边的队友抓住我的腿,又我倒吊着把他拉上来。但我们这么做的时候,被教练否决了,因为他认为这样危险。后来又想出办法,把一个人脚朝下放下去,底下最后的那个人抓住他的腿,我们再把他们俩一起拎了上来。这样,所有的人都爬了上来,干净利索地完成训练。 通过这项训练,我们这3个原本是竞争关系的小队,在体力和情感上体会到了同舟共济的考验。而这时,教练宣布,这面“海难墙”又叫作“毕业墙”。而现在,我们“毕业了! 一时间,我们都不禁在心中升起了一种奇特的失落感。我们整队、我们发表感言、我们接受受训证书,我们互相拥抱作别,我们完成了入所培训! 天已过午,人力处又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午餐。在餐厅里,我和又一桌的人有了交流的机会。然后,我们又坐上那辆大客车,在下午三点钟左右回到所里。 此时,天是那样的蓝,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大家在意犹未尽中期待着下次的重聚。在这些人中间,我分明地感到,那种人群中常见的隔膜已然被悄然化解,所有这些朋友们都是可以交流、可以信赖的伙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得和收获,感到获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