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现在位置:首页 > 党建与创新文化 > 学习园地 > 学习园地
殷鸿福院士:科研人员应防止“死于安乐”
2012-01-09 | 【     】【打印】【关闭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2-01-04)鲁伟

“我们曾生于忧患,今天我们是否会死于安乐?”日前,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殷鸿福在谈到科学道德建设时认为,科研经费极度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历史证明许多人在当今这个阶段会跌入陷阱,这是科学界面临的新考验。

为了证明重大科学成果并非都源自充足的经费,殷鸿福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说:“我们团队获得的两个国家奖励,其中,金钉子成果花了23年时间,生命与环境协调演化中的生物地质学成果花了26年,它们都是既无(或少)项目支持,也无经费保证的两个成果,大量的经费支持是在成果作出来、引起注意之后得到的。在此之前,我们大约经历了20年的经费拮据状态。”

在殷鸿福看来,支持他和团队作出成果的,是不计较科研经费、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团结集体,而激励这个集体长期坐冷板凳的思想基础,是开拓学科新方向的理想和不断创新、不断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然而我们却面临新考验。”殷鸿福指出,目前,经费拮据已成为历史,但需要警惕的是,有的人开始满足于个体经营,不再关心集体;有的人手握大量项目经费,雇佣人力,当起甩手掌柜;有的人在学术上失去追求,目标转向房子、车子、金子……

“生于忧患的我们是否会死于安乐?”殷鸿福认为,人生是一条多歧路,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作出选择。如果要在治学上有所成就,必须沿选定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为其他歧路所吸引。

“要治学,就要舍得金钱而耐住清贫,舍得功名耐住寂寞,舍得玩乐而坐稳冷板凳。”殷鸿福认为,金钱是双刃剑,它的正反面价值取决于人使用它的目的和实际效果。

“科技是力量,人文是方向。”在殷鸿福看来,人文就是那个仗剑的人,我们从先贤遗训中吸取精神的食粮,“高山仰止,虽不能及,而心向往之”。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