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PN系统中科院空间科学研究院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 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图书馆 搜索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 页 概 况 人才队伍 成果与奖励 国际合作 研究生教育 党建与创新文化 科学传播 信息公开
主任致辞
领导集体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组织机构
历史沿革
历任领导
中心风貌
千人计划
中国科学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研究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高效空间天气预报模式”创新交叉团队
成果与获奖
党建与创新文化
学习园地
形象标识
科普动态
科普文章
科普活动通知
科普场馆
科学图片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现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 科研动态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发现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块引起闪烁的直接观测证据
2015-08-31 | 【     】【打印】【关闭

  最近,美国地球科学学会(AGU)权威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刊登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铮与导师史建魁研究组利用低纬度地区电离层闪烁监测仪和ROCSAT卫星的探测数据发现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块引起闪烁的直接观测证据的文章。

  通常认为,低纬度电离层闪烁由赤道等离子体泡(bubble)所引起。有研究者通过信号分析和模拟认为低纬度地区电离层闪烁也可能由等离子体块(blob)引起,但没有实地探测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观点。最近,该研究组利用低纬度地区台站的GPS闪烁监测仪的数据和ROCSAT卫星的实地探测数据,首次分析发现低纬度电离层闪烁和实地探测的等离子体块(blob)同时出现的现象,给出了低纬度电离层闪烁可由电离层等离子体块所引起的直接证据。结果还显示,探测到的等离子体块在电离层F 层高度,特征尺度约为800 km,其中存在强烈的密度扰动,其离子成分主要为来自低高度的O+离子。本论文还分析研究了等离子体块的形成机制,认为观测到的等离子体块与东向的极化电场有关,扰动的极化电场引起块中等离子体密度的扰动,从而引发了闪烁现象。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赤道和低纬度地区电离层闪烁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认识电离层等离子体泡和等离子体块的物理机制及其引起的相关现象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寻找与电离层闪烁的关联现象以及闪烁的预报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研究论文链接:

  (供稿:天气室)

图1: ROCSAT卫星经过Vanimo台站上空时探测到的离子密度、离子成分和漂移速度三分量。虚线表示等离子体块区,离子密度比背景上升到2倍。

图2: 在ROCSAT卫星观测到等离子体块的同时,电离层GPS闪烁监测仪检测到了有关三颗卫星信号出现的电离层闪烁现象,给出了等离子体块引起闪烁的直接观测证据。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5GL063493/abstract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二条一号(100190) 京ICP备05061203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29号